目前较公认,CA病变组织的凹空细胞系HPV感染所致的变形细胞。标本中凹空细胞HPV标记抗体染色阳性细胞的出现两者符合率达80%~90%;HPV DNA原位杂交阳性细胞主要也是凹空细胞。这些表明免疫病理HPV检查对确诊本病有重要意义,是主要确诊手段。[-hzh-]
(一)CA组织中凹空细胞的特点
CA组织中凹空细胞常成片或小群分布于表皮浅层或棘层全部,文献报告凹空细胞多分布在棘层的中上层。这种凹空细胞较大,核大浓染或固缩。形态不规则;有的位居中央,胞浆透明呈猫眼状,胞浆空泡化有分隔呈车轮状;核位于边缘者似镰刀形;也有大片凹空细胞呈高峰状结构;有的有双核或多核;部分胞核变性、淡染或消失,仅见一圆形胞膜;或胞膜破裂,细胞间桥消失,细胞边界不清。胞浆内或周围常见粗大的嗜碱性颗粒(正常粘膜、女阴假性湿疣的空泡样细胞无此嗜碱性颗粒)。
凹空细胞程度常与病期长短及年龄有一定的关系,病程在3~6个月左右常有明显空泡化,病期越长,年龄越大,凹空细胞越少;而且凹空细胞较多,角化不全也明显;反之,常出现角化过度。病程较久者可能是病毒受到局部因素的抑制或处于休止期。有人认为CA细胞转化为
肿瘤时,很少或没有病毒颗粒产生,这可以解释老年组为何凹空细胞少,而癌变机率增加。
作为CA诊断特征的凹空细胞呈现不同的形态,有人将其分为6型,不同型别反映了病毒颗粒成熟程度而与病毒类型无关。有人还发现空泡化的程度与上皮的异型性(恶变)有一定的关系。
(二)
CA凹空细胞的分型
1985年Gross将凹空细胞分为6型:
I型:棘细胞正常大小,胞浆明显空泡化,核位手中心呈轮辐状。
Ⅱ型:棘细胞和颗粒细胞大小不一,核固缩,核周胞浆空泡化。
m型:同等大小的细胞胞浆透明,核位于边缘似镰刀形。
Ⅳ型:细胞空泡化似蜂窝形表皮。
V型:凹空细胞相似于寻常疣和扁平疣中所描述的凹空细胞之间的细胞。
Ⅵ型:无凹空细胞,核浓染,司见核内空泡形成。
国内胡春梅等对97例CA用PCR检测HIW,同时观察凹空细胞的病理特点,并根据凹空细胞核的改变,提出将凹空细胞分为9型:
I型:核无变化的凹空细胞(核正常)。
Ⅱ型:核大浓染的凹空细胞(核比正常同类细胞核大,核染色质增多)。
Ⅲ型:核固缩凹空细胞(核比正常同类细胞核小,深染)。
Ⅳ型:镰刀形核凹空细胞(核位于边缘,呈镰刀形)。
V型:毛虫样核凹空细胞(核膜不光滑,有多个棘状突起)。
Ⅵ型:双核或多核凹空细胞(细胞内有2个核或2个以上的核)。
Ⅶ型:核分裂凹空细胞。
Ⅷ型:核淡染凹空细胞(核染色比正常同类细胞淡染)。
Ⅸ型:核消失凹空细胞(凹空细胞直径不减少)。
四、尖锐湿疣病理诊断标准
1990年中华病理学杂志召开的有关专家对cA的病理诊断提出了以下的意见:
(一)
典型的组织学变化
1.上皮呈疣状或乳头状增生,常伴有上皮脚(或称钉突)延长、增宽呈假上皮瘤样增生。
2.表皮角化不全,特别是角化不全层细胞核较大,显示一定的非典型性。
3.棘细胞层不同程度增生肥厚。
4.晕底细胞增生,层次增加。
5.表皮内散在或群集的凹空细胞。凹空细胞主要见于中层及表层,典型者有如下特点:①核周空晕,呈环状核周胞浆空化;②细胞边缘尚存带状胞浆;③核肥大或双核,染色深,核变形或不规则,呈所谓“毛毛虫”样等变化;④成群存在,但无细胞间水肿,这些变化与一般细胞水肿或空泡变性不同,后者成群存在,时常伴有细胞水肿,而且无核的肥大变化。它是由病毒在核内寄生引起的继发性变化。但凹空细胞内多数不能查见病毒颗粒。
6.真皮内有多少不等的以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,可见少数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。
(二)
病理诊断的标准及方式
1.肯定诊断
凡符合下列情况者即可肯定诊断:①临床上较为典型的表现;②病理组织学变化也较典型;③有病毒分离,免疫细胞化学或电镜结果支持诊断。如临床病变不典型,但特殊检查支持诊断者也能确诊。 一
2.提示临床诊断或基本肯定诊断
①临床未诊断或诊断其它疾病;②病理组织学较典型或具备了基本病理组织学变化,提示临床或临床与病理商讨后共同确定诊断,或以这样报告:病理组织学比较符合cA,应结合临床诊断。
3.符合临床诊断
①临床表现较典型;②病理组织学只有棘层肥厚及凹空细胞二项基本病变;③未见cA以外典型的粘膜或其它疾病,即可做组织病理学变化符合临床诊断的报告,如未见凹空细胞及表皮增生肥厚或角化不全等,只见一般非特异性炎症变化时不能随便做符合CA的诊断。
4.不肯定诊断
①临床诊断cA;②病理组织学未见cA及其它疾病的病变。即可报告未见特异性组织学变化,建议再取材,有条件者可做免疫细胞化学及电镜等特殊检查,进一步确诊。
5.否定诊断
①临床可疑;②病理组织学上未见有cA的基本病变而检查中有其它较典型的皮肤粘膜疾病。如肥厚性扁平苔藓及银屑病等,即可考虑为其它疾病。
五、
尖锐湿疣的细胞学诊断
(一)取材
男性病人多采用病灶刮片,生理盐水搽抹病灶涂片,尿道口印片等;女性患者取外阴或阴道分泌物涂片,待干后包涵体染色。
(二)细胞学检查
涂片阳性病例可见下列改变:①病毒包涵体:脱落鳞状上皮细胞核内或核旁胞浆内可见圆形、椭圆形大小不等均质红染质块,此即为包涵体;②凹空细胞:为变性的中表层鳞状上皮细胞,其大小似正常细胞,呈单核、双核或多核,核染色深,核周可见一宽窄不一的空晕,近细胞膜处呈深伊红染色;③角化不良细胞:细胞深伊红染,核小浓染。以上三种形态改变的鳞状上皮细胞是诊断cA的指征,而主要是以寻找病毒包涵体作为诊断的依据。包涵体主要存在于核内,也可见于胞浆内,即使见于胞浆也多位于核周。包涵体的形成被认为系核膜破裂后从裂隙漏出的结果。凹空细胞为病毒侵入细胞后,细胞变性致使核周不含有细胞器而形成一透明带,这就是凹空细胞的形态学激础。